人工智能智商10000 人工智能智商1000

大家好,人工智能智商10000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,包括人工智能智商1000也是一样,不过没有关系,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人工智能智商10000和人工智能智商1000的一些知识点,大家可以关注收藏,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,下面我们开始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人与人工智能,究竟谁更聪明?
  2. 若干年后,人工智能会不会做到像人类一样有情感和创造力?
  3. 如果一个人可以活到一千岁,他的智商以及心智可以达到何种水平?
  4. 为什么我们人类在世界上是唯一的高智商动物?

人与人工智能,究竟谁更聪明?

当我们在讨论人和人工智能谁更聪明的时候,就已经把人工智能多半看成了人,因为聪明这个词默认是形容有灵性的一些东西,而不是机器,我们很少说这个汽车、手机很聪明,更多使用的仅仅是智能。

如果把人工智能看成是人,那么按照传统的观点,评定其是否聪明就要用到一些标准,很容易关联起来的有智商和情商。

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、思维能力、语言能力、观察能力、计算能力、律动能力等。

从智商的说法来看,人和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是各有胜负。我们在很多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超过目前水平的人工智能,不过在一些计算能力和机器不能比。

智商很大程度上和遗传有关,其实人工智能貌似也可以看成和遗传相关,比如硬件基础上的区别,算法上的区别。如果从遗传进化这个角度来讲,人工智能有着更好的硬件基础,并且进化速度更快,而我们人类貌似就慢很多,如果我们的确是进化而来的话。

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、理解、运用、表达、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,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。

如果智商很大程度上和天生的因素相关,那么情商更多是和后期的学习相关,牵扯到所处的家庭环境,社会化境等。目前人工智能在这方面肯定是比不过人,不过未来不好说,因为人工智能也会学习,并且学习速度很快。比如,十年前,很难想象现在手机上的小助手可以风趣的讲一个笑话。

人工智能一直以来有两个方向,一个是做成像人一样智能和独立;另外一个是辅助人类为主。现在的很多技术虽然让“人工智能”看起来更AI,但其应用更多是辅助我们。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,其实不应该把人工智能和人平等的看待,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让我们变的更加聪明,而不是和我们比聪明。当然,平等的看待也很好,有助于人工智能的推广。

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助于让我们本身变的更加聪明。很多人工智能的算法都涉及到人脑的思维方式,当我们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大脑的时候,我们本身也就能够更为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大脑。

聪明是个很好的词语。当有人比自己聪明的时候,就会想到这是他天生的,不容易沮丧。当我们看待人工智能的时候,或许也可以这样来看待,因为机器天生就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强,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提高机器做不了的能力。

不过,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完全的模拟大脑,甚至结构上超越大脑,聪明可能就变的不那么好。因为模拟出大脑就代表着聪明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实现的,如果我们不够聪明,进而可以理解成没有好好学习,好好努力,没有更为充分的利用我们的脑袋。

如果从聪明的目前理解来讲,现在状态的人工智能总体不如人聪明。不过,如果人工智能的技术有突破的进展,那就不好说了。那时,或许聪明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。

若干年后,人工智能会不会做到像人类一样有情感和创造力?

感谢邀请,

从哲学的角度看,人之所以有思维有想法,是人脑在起作用,人脑产生了情感等一系列的情绪。并且人脑也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一个点,而机器无论多么先进和高级,始终代替不了人脑。可能在今后,它的高效率会替换掉一大部分的劳动力,但是有情感就目前来看,是挺难做到的。

如果一个人可以活到一千岁,他的智商以及心智可以达到何种水平?

有两种情况:1.身体还是会衰老2.身体不会衰老,保持壮年

先说说假如身体会衰老的。人的身体年龄会极大的影响心理年龄。70岁的老人不会像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。在这种情况下活了一千年,很大概率变成老糊涂了。

再说假如身体不会衰老,这就有意思了。想想最近很流行的吸血鬼题材,其实差不多有答案了。经过一千年的跨度,他精通多个领域,比如懂历史、政治、酒、画、文化、各种语言等等可以习得的技能,他在每个世纪都是佼佼者。但是他无法超脱于当前的时代,准确来说,是个人无法超脱于整个时代的,甚至因为活太久了失去对时间的敏锐感从而落后于潮流也说不定(活了一千年的人,去热带雨林呆个短暂的十年出来连手机都不会用也是有可能的)。

他的智商以及心智出类拔萃,技能强悍。也就这样了。干不过飞机坦克,也聪明不过霍金。

为什么我们人类在世界上是唯一的高智商动物?

人类的创造力是人类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产物!

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,宇宙驿站小编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。

当第一支类人猿种群从树上爬下来在地上觅食时,其行为就与原来的种群做了彻底的分割,成为了人类的元祖,开始了走向文明的历程。

近年来,考古学家发现20万年前,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。有一支类人猿与其他猿猴无论在捕猎,群居和使用工具等方面,都有了创造力的萌芽,它们因使用简单的工具后,获得的猎物越来越多,基本上可以满足种群生存的需要,并迅速发展壮大。这种创造的技能并不是进化中突发的,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生存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。上世纪90年代开始,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。其报告显示,西布度穴居人于7.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;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,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。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,距今10万年至7.2万年前,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。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,“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,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。”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。

为了满足日益壮大的种群繁衍和生活的需要,类人猿开始尝试使用符号和语言,用不同的声音和声调表达不同的意思,被后来的科学家认为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,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。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,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。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?我们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演绎人类的创造力的来源,那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促进了脑的发育和进化,形成了更大的脑。生物学家发现就脑容量而言,早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C与黑猩猩相仿;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C;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C。

在这样的脑容量下,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,在约长1.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,穿过1.5×1014个突触。科学家认为,最初那些极富创造力的原始类人猿种群,都是优秀的幻想者,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。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,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。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;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,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,拥有更细致的记忆,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。目前,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,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,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,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。

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、经验,并加入自己的创新,直到获得一个全新、复杂的事物。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,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。动物行为学家认为人类始祖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拥有认知能力,这种能力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。进化遗传学家也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,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,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。在大群体内,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,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。

所以,宇宙驿站小编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人类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产物!

关于人工智能智商10000的内容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人工智能智商10000 人工智能智商1000文档下载: PDF DOC TXT